• 研究数学历史 传播数学文化 服务数学教育
     
    动态
    交流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动态 > 交流

      第一届“海上丝绸之路与东亚科技文明高端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
      作者:王思琛(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时间:2020-12-13



      海上丝路连通了中国与东亚及世界文明,促进了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融合,是跨文明交流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环,2020125-6日,第一届海上丝绸之路与东亚科技文明高端论坛在上海顺利举办,旨在进一步加强对海上丝路的关注和研究。年初的疫情依旧在全球蔓延,本土病例零星散发,虽然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无法齐聚一堂,但是各位与会学者仍然积极准备,线上线下积极联动,带来了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此次论坛通过zoom等科技手段,使各国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海上丝绸之路与东亚科技文明交流的问题。

      图1.jpg

      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处、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上丝路与中国古代科技向日本传播研究课题组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丝路科学与文明筹备会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协办。我院萨日娜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学院副书记陈业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文科与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关增建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韩琦教授应邀作为嘉宾现场致辞。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郭世荣、清华大学冯立昇、中国科学院大学韩琦复旦大学高晞、东华大学徐泽林、内蒙古师范大学咏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关瑜桢上海交通大学董煜宇、萨日娜、李国峰,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李海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杨凯、上海师范大学安洙英等十几位专家学者出席线下论坛。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石云里、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李约瑟研究所研究员程思丽(Sally K.Church)、日本四日市大学小川束、日本数学史学会会长小林龙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九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钮卫星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上海交通大学纪志刚中国科学院大学汪前进、宁波大学龚缨晏等国内外著名学者在线上参与会议并作学术报告。

      图2.jpg

      第一届海上丝路与科技文明高端论坛线上合影

      本次论坛共13场报告,第一场报告由董煜宇老师主持。孙小淳教授作了题为《囯际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学会筹备的进展与展望》的报告,提出举办国际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学会的愿景石云里教授的报告《第一部望远镜中文专论<远镜说>的知识来源问题》通过底本查验、对书籍插图里线索的分析等方法,探讨《远镜说》一书的知识来源问题。

      第二场报告由高晞教授主持。郭世荣教授的报告为《重器非其人勿传”——自鸣钟在朝鲜的历史及其文化意义》介绍了朝鲜王朝引进和仿制及传播自鸣钟的情况,分析了自鸣钟在朝鲜的文化意义。冯立昇教授的报告为《三上義夫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纪念三上義夫逝世七十周年》,比较全面地梳理和考察了三上義夫有关中国数学史和科学史的研究工作。

      第三场报告由关瑜桢研究员主持。韩琦的报告为《广州在清代中西科技交流史上的地位》,主要讨论康熙至鸦片战争前广州在中西科学交流史上的地位,揭示乾隆中叶之后到鸦片战争之前,在广州所发生的零星的科学知识交流,以及士人、商人与传教士的互动。高晞《中国根(China Root的全球知识图景》的报告对不同时期、不同语言的文献进行分析对比,阐释了中国根的概念,探讨了以中国根为核心的药物对欧洲医学科学革命的影响。

      第四场报告由冯立昇教授主持。徐泽林的《明清雕版插图小说与和算书插图》报告对自江户时代流传下来的和算书根据其数学内容进行了分类,揭示了数学知识在江户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普及与应用情况。董煜宇《称量东亚——从南蛮人交易图中的计量器具管窥17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的报告指出天平、戥子秤称金量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东南亚的海上丝路贸易中黄金白银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通过海上丝路在东亚的具体呈现。关瑜桢题为《巴比伦世界地图中的海洋与陆地》的报告重点关注巴比伦世界地图中与海洋和陆地相关的概念,探讨巴比伦世界地图所体现出的当时人的认识,且将《吉尔伽美什史诗》等文献纳入考察视野,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宇宙观传统做尝试探究。

      第五场报告的主持人是吕鹏助理教授。咏梅《李问渔对中西科技交流的影响》的报告将李问渔作为个案分析了清末天主教知识分子群体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传播过程中的特殊影响。萨日娜《海上丝路与中日传统科技的交流》中介绍了近年主持的有关海上丝路与中日传统科技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

      第六场报告的主持人是周利群老师。张九辰教授题为《古丝绸之路的现代科学勘测》的报告对丝绸之路这一术语的时代背景及意义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具体介绍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以及绥新公路查勘队对古丝绸之路的勘测活动。钮卫星教授《两份保存在日本文献中的星命书解读》的报告解读了两份保存在日本文献中的星命书,并对其命主出生时刻行星位置的推算精度做了分析,确认了这两份星命书的行星位置均是以《符天历》为基础做出的推算。

      第七场报告由徐泽林教授主持。小川束教授的报告题为《日本的<尘劫记>来源于中国的<算法统宗>》(The Jingouk Ki in Japan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Suanfa Tongzong in China),对比《尘劫记》与《算法统宗》两本书的作者经历及内容和表述入手,分析《算法统宗》在传入日本后是如何一步步发展为《尘劫记》。小林龙彦教授的报告为《16世纪晚期日本字典<节用集>中数学术语的划分》(A Table for Division and Some Arithmetic Terms Appearing in the Japanese Dictionary the Setsuyō-shū compiled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6th Century),通过比对三种日本字典复原了《节用集》中数学术语的划分表,具体介绍了在《节用集》中的不同含义。

      第八场报告由郭世荣教授主持。梅建军教授题为《中国镍白铜西传欧洲的影响及意义再探》的报告集中讨论了镍白铜制品在中国和欧洲的不同,及镍白铜传入欧洲后能引发持续仿制活动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阐释中国传统技术遗产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程思丽教授以自身学术经历为引,介绍了关于郑和船体大小形制等问题。

      第九场报告由韩琦教授主持。赵丰馆长做了题为《卧机/小布卧机子——踏板腰机在东亚的传播与分布》的报告,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梳理了踏板腰机的起源及其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分布情况。纪志刚教授题为《几何译名的历史探源与文化意义》的报告分析了几何译名的历史渊源,从而揭示几何之学对中国乃至东亚近代文明的深远影响。

      第十场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主持。汪前进教授的报告标题为《大明混一图与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同源还是渊源关系》(Da Ming Hunyi Tu and Gangnido : The Same Source? or The Source-Course Relationship),讨论关于大明混一图和混一疆理国都之图这两份地图集的关键问题。龚缨晏教授的报告题为《天一阁藏科技文献举要》,与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有关,介绍了几部藏于天一阁的在科技史方面有重要意义的文献。

      第十一场报告由宝锁老师主持。李国峰报告题为《海上丝路与东亚科技文明:从朝鲜后期星湖实学看荀子人性论的作用及其现代价值》,重点讨论西方科技文明从中国传入朝鲜后期星湖实学思想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荀子人性论的作用及其现代价值。杨凯《日本古代气象史料中的怪奇记录研究》中从常人易忽略的怪奇气象史料记录入手,探讨怪奇记录的夸张书写方式,厘清其书写方式来源及其对于后人研究的影响边际。

      第十二场报告由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在读博士潘钺主持。李海静《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研究》的报告介绍了钱塘江南北两岸的多种海塘塘型,同时对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所具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展开深入探讨。安洙英《文献与现实之间:十七至十七世纪朝鲜对中国书籍的接受与自然知识的发展》的报告以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初的韩国为例,通过研究学者们对动植物或药物的记录,探讨朝鲜、中国等东亚地区是否真的没有缜密、详细的观察而追求对自然物的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本次论坛来自4个国家的30多位学者共同探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与璀璨成果,从历史上追溯东亚各国进行科技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途径和办法,为各国科技史学者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本次论坛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反响热烈,到一致好评专家学者们纷纷表达了对下一届海上丝绸之路与东亚科技文明高端论坛开展的期待。

      图3.jpg
      第一届海上丝路与东亚科技文明高端论坛线下合影

      撰稿:王思琛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0
    版权所有:数海钩沉 HMATH.NET   冀ICP备18019366号-1